[Taisense] Forest.tw 的低碳eBike 初步規劃
結合在地化需求與核心環保理念,突顯四大特色並強化品牌價值:
在地能源整合
與台灣綠電供應商(如台電綠電、民營太陽能廠)合作,確保電動車、換電站及服務車隊100%使用再生能源,並於App顯示即時碳排減少數據(如「本次騎行減少XX克CO₂」)。
智慧換電網絡
建立「太陽能自助換電櫃」,優先佈署於捷運站、YouBike熱點,搭配AI預測電池需求,減少服務車隊出勤頻率。
碳中和認證
通過環保署「碳中和標籤」認證,年度發布《零碳白皮書》揭露能源使用細節,提升公信力。
在地植樹計畫
與「台灣山林復育協會」「慈心基金會」合作,依騎行里程換算種樹量(如每5公里種1棵),優先復育台灣原生樹種(如肖楠、樟樹)。
即時互動地圖
App內建「樹苗追蹤地圖」,用戶可查看自己種植的樹木座標、生長進度,並分享至社群號召朋友「灌溉」(累積騎行換取施肥功能)。
碳權兌換機制
開放將減碳量轉換為「個人碳權積分」,可兌換合作商家優惠(如環保咖啡廳折扣),推動綠色消費循環。
AI動態調度
結合天氣、熱門活動(如跨年、燈會)預測車輛需求,透過動態定價引導用戶分散車輛使用,避免熱區壅塞。
多元解鎖整合
支援悠遊卡、手機NFC感應解鎖,並與Line Pay、街口支付串接,縮短租借流程至10秒內。
安全騎行指引
內建「自行車友善路線」導航,避開交通壅塞路段,標示充電站與停車熱區,違停則扣減種樹積分。
弱勢就業計畫
培訓中高齡、二度就業者擔任車輛維護員,提供穩定收入並於App展示員工故事,強化品牌溫度。
校園環保教育
與中小學合作「一校一林」計畫,學生可透過家庭騎行累積樹木,由班級命名樹林並參與實地種植。
災害應變行動
颱風季節開放免費騎行協助物資運輸,閒置車輛改裝為臨時充電站供災民使用。
文化融合設計
App介面融入插畫家「小學課本的逆襲」聯名台灣原生動植物圖鑑,騎行累積里程可解鎖特色貼圖。
節慶限定任務(如中秋節「減碳賞月騎行」)結合地方文化,提升用戶黏著度。
企業ESG合作
開發「B2B碳中和方案」,企業贊助員工騎行可獲得CSR報告數據,並於合作大樓設置員工專屬換電站。
數據透明化
區塊鏈技術記錄每棵樹的種植者、座標與碳匯數據,開放第三方查驗,杜絕「漂綠」爭議。
第一階段(3個月):完成雙北、台中綠能換電網絡,簽約3家在地NGO,上線基礎種樹功能。
第二階段(6個月):擴點至六都,導入碳權兌換與企業方案,啟動校園合作計畫。
長期目標:成為台灣政府「2050淨零轉型」官方合作夥伴,推動法規鬆綁電動自行車路權。
透過「科技減碳+社群共創」雙軸心,Forest.tw 不僅是交通工具,更打造一場全島參與的環境運動。